臺南孔廟最顯目的雍正皇帝「生民未有」御匾

走近臺南孔廟大成殿,必定先看見雍正帝「生民未有」匾。此匾,長265.8公分,比康熙帝的「萬世師表」(478公分) 短了兩公尺有餘。但它懸掛於最醒目的門枋上。任何人走近臺南孔廟大成殿,最先看到的勢必就是正中門枋上的「生民未有」。若從遠處拍攝大成殿全景,「生民未有」甚至是唯一一塊出現在畫面上的清國皇帝御匾。

大成殿內雍正皇帝【生民未有】御匾

為何「生民未有」御匾特別安放門枋上?

根據臺大藝術史研究所陳芳妹教授《孔廟文物與政治》,康熙帝的「萬世師表」匾一向安在天下文廟正殿正中首位,雍正帝「生民未有」原先則在左首前樑次位。但雍正八年(1730),山東曲阜闕里孔廟大火後,山東通政使留保上奏將「生民未有」匾安於「殿外門枋之上」。雍正帝批示「可」。雍正八年的奏章之後,曲阜孔廟的「生民未有」匾移至門枋上,隨後天下遵從。

臺南孔廟的「生民未有」匾至今在門枋上。
臺灣國內彰化孔廟歷史悠遠,也有「生民未有」匾,一樣在大成殿門枋上。

孔廟大成殿的御匾傳統,還包括了位置。「生民未有」匾安在門枋上,是雍正帝愛新覺羅胤禛說要放在那裡的。

【生民未有】匾懸放位置

生民未有。表彰孔子崇高地位

根據《重修福建臺灣府志》記載,康熙廿三年(1684)的「萬世師表」四十二年後,雍正帝的「生民未有」匾於雍正四年(1726)懸掛於臺南孔廟。

雍正帝愛新覺羅胤禛手書的「生民未有」匾,語出《孟子.公孫衛》:「出乎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夫子也。」意思是說,窮人類之歷史,找不到比孔子公更偉大的完人。

雍正帝經常以「生民未有」標舉孔子公的崇高性。在雍正五年(1727)的上諭中寫道:「孔子所以治萬世之天下,而為生民以來所未有也;」雍正六年(1728)祭太學〈祭文廟詩〉再寫道:「功能溯自生民後,地闢天開第一人。」

雍正帝賜匾孔廟,延續御匾文化傳統

臺南孔廟大成殿內,康熙帝愛新覺羅玄燁的「萬世師表」匾開啟御匾文化,雍正帝愛新覺羅胤禛的「生民未有」匾關鍵性地使御匾文化成為傳統。從「萬世師表」到「生民未有」,存在著一個少數統治的漢化線索。

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愛新覺羅胤禛頒布《聖祖仁皇帝庭訓格言》。愛新覺羅胤禛不但繼承皇位,而且念茲在茲地要表達他也繼承了父命、意志和愛新覺羅的靈魂。
在愛新覺羅胤禛頒布的《庭訓格言》中,看得見愛新覺羅玄燁作為一個父親的形象。康熙帝愛新覺羅玄燁在庭訓中兩度用「騎射」教導他的兒子。而且是在女真人有別於漢人的脈絡中談騎射。能彎弓射鵰的愛新覺羅玄燁也要他的兒子有女真的剽悍。但愛新覺羅玄燁更要他的兒子掌握儒學的真諦。在《庭訓格言》中,愛新覺羅玄燁談到自己苦讀經書到了痰中帶血的地步還樂此不疲。

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當愛新覺羅胤禛在他的上諭中寫下「孔子所以治萬世之天下,而為生民以來所未有也」,已經宣告他獲得了愛新覺羅玄燁的真傳。
愛新覺羅玄燁和愛新覺羅胤禛,父子二人,不但看出來,做出來,還以遊牧民族的純真直率把他們的心思說出來,
孔子公的學術,是政治思想。

關鍵性地使御匾文化成為「傳統」之外,「生民未有」匾也開創了臺南孔廟日後御匾的定制。御匾沒有上、下落款。皇帝御筆之寶的御璽位於第二字、第三字之間的正上方。自「生民未有」之後,每一塊御匾的規制相同。
「生民未有」御匾關鍵性地當真開創了傳統。以後都依循延續為御匾文化傳統。

生民未有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