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孔子廟是全臺最廣為人知的古蹟之一,為臺南重要的文化資產
明永曆19年(西元1665年)陳永華創建孔廟,以精圖治、開文教。在臺南孔廟負責祭孔典禮的為禮樂局(以成書院),長久以來著力保存孔廟的文化核心內涵。
▸明永曆19年(西元1665年)勇衛陳永華創建的先師聖廟旁設置明倫堂。
▸清康熙23年(西元1684年),臺灣納入清帝國版圖,分巡臺廈兵備道周昌及知府蔣毓英,鑑於鄭氏時期草創的聖廟形制簡陋,因此各捐銀百兩,加以修建,並改稱「先師廟」,懸清康熙御書「萬世師表」 聖匾於正殿中,於是廟貌煥然,大別於前。
▸清康熙51年(西元1712年),分巡臺廈兵備道陳璸又大規模修建,孔子廟總算規模初具。
▸清乾隆14年(西元1749年),巡臺御史楊開鼎第二次大修孔廟,也成全臺衿士之踴躍捐修,臺灣府學已獲得普遍的重視。
▸清乾隆42年(西元1777年)臺灣知府蔣元樞「將大成殿部分及五王殿(即崇聖祠)虔加修整」。
▸清光緒13年(西元1887年)臺灣府更名臺南府,兩年後臺灣府學也改稱臺南府學。
▸日本領臺後,孔子廟充當日軍屯駐所及公學校等,以致遭受嚴重破壞。
▸大正6年(西元1917年),日人修護部分孔廟。
▸日昭和13年(1938)臺灣總督府開始實行「皇民化運動」, 唱禮及讀祭文的語言由華語改為日語。
▸同年(1938)日政府接管臺南孔子廟,祭典儀式改為「以東京湯島聖堂為樣式的神社祭典」,音樂也被迫改用神社音樂。
▸日昭和15年(1940)春臺北在日政府的主導下,「遵照」皇民化 的新體制,至臺南孔子廟參觀神式祭典,於是年秋亦改孔子誕辰祀典為「神道儀式」。
▸昭和16年(1941)傳統漢式三獻禮樂已被迫中斷。
(在1938年至1945年之間,因時代的浪潮所迫,在臺南孔廟祭孔典禮中,以成書院也暫時失卻其承擔的任務與功能。)
▸日昭和20年(1945)8月15日,日本戰敗宣布投降後,臺灣脫離日本統治,由 國民政府統治,改以每年9月28日(孔誕日)舉行釋奠典禮,每三年一輪(一年省祭、二年市祭)。
▸民國36年(1947),國府統治一年後,當時臺南孔廟管理人陳鴻 鳴以信徒總代表身份,將臺南孔廟所有不動產及動產,列冊移交給當時新設立之 臺南文廟財產管理委員會管理。
▸民國64年(1975)臺南市文廟管理委員會成立,將以成書院隸屬其下,全名為「臺南市文廟管理委員會樂局以成書院」。
▸民國65年(丙辰 1976)以成書院入口門楣懸掛「以成書院」匾額,完成落款,此時並訂定組織章程,設理事會掌理院務,成立第一屆理事會,下設總務部、禮部、樂部各司其職,禮部下設詩歌班、引贊班及司帛班;樂部下設鐘鼓班、絲絃班及吹管班。
以成書院的組織體建立,走過不同的政權與時代, 至此於焉有了雛形。
▸民國68年時(西元1979年)文昌閣重建。
▸民國74年(西元1985年)時,展開近期內最後一次大修,並於民國78年(西元1989年)時完成驗收。
▸民國79年(1990)9月25日通過以成書院章程修正,增設監事三人,並由監事 互選一人為常務監事。
▸民國83年(1994)第六屆理事會後,禮部增設鑾駕組。
▸民國99年(2010)8月28日,臺南市文廟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賴清德市長召開就任後第一次委員會,為保障、發揮孔廟之最大功能,賴市長表示將全力推動 文廟管理法制化,朝向公設財團法人基金會方向推動。
▸民國100年2月28日「臺南市文廟管理委員會」召開委員會議,決議改制為公設財團法人,全名為「財團法人臺南市孔廟文化基金會」。
以成書院體制不變,仍隸屬其下,全名為「財團法人臺南市孔廟文化基金會樂局以成書院」。
以成書院於祭孔時的儀程、音樂、佾舞,迄今仍依據昭和8年(1933)赴山東考證出版的《聖廟釋奠儀節》進行,是今日全臺唯一依循清制樂舞傳統辦理的祭孔釋奠典禮,本身也已成為臺南的民俗類無形文化資產,時至今日實際的演練雖配合時代的潮流而有所改變,然不變的是慎重其事的精神與對傳統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