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孔子廟祭孔的另一特色是音樂與舞蹈。以編鐘、編磬、柷、敔等古樂器,於「迎神禮」、「初獻禮」、「亞獻禮」、「終獻禮」、「徹饌禮」以及「送神禮」等各儀程中,分別演奏《昭平之章》、《宣平之章》、《秩平之章》、《敘平之章》、《懿平之章》、《德平之章》的大成樂章,整體音樂節奏平和且莊重,將釋奠儀節的「禮」與「樂」融為一體。
每一樂章的開始,敲擊大成殿東側的「柷」,並由東麾、東節指揮音樂與佾舞的開始;樂章結束,則刷擊西側簷下的「敔」,西麾、西節指揮樂舞的結束。
釋奠禮當中的初獻、亞獻與終獻禮,除了樂章演奏,同時搭配佾舞。「佾」意為行列。古時天子太廟祭用八佾,諸侯宗廟祭用六佾,大夫四佾,士二佾。祭孔儀式中,擔任佾舞表演的人員稱為「佾生」,臺南孔廟佾生現由忠義國小五年級同學來擔任。六佾舞指的是六行六列,共36人。佾生右手執翟,常用雉尾,左手執籥,即短笛型的竹管,分別有立容、立聲之意。
*絲弦樂器
為中國樂器之代表,也同為禮器及法器。琴有「禁」之意,象徵禁邪,以正人心。
宮廷樂器之一,瑟有「閉」之意,象徵平息人的憤怒、慾望,以正人德。
*竹、匏、土製樂器
古樂器名,八音中以土為質,燒製而成器,故具水火土之三形。為一橢圓狀,吹奏樂器,音色幽深、哀婉。詩經:「伯氏吹塤,仲氏吹篪」,意寓兄弟和睦。
象徵各種樂音的產生。
用匏為身,將小紫竹製成的管插入其中
象徵植物之生,故名曰笙。
是吹管樂器中,唯一的和聲樂器。
竹製樂器
形狀像笛,有十孔,橫吹,因其聲大
故要輕吹
聲音與塤相和,象徵和睦。
為橫吹之管樂器,共六孔。笛,滌也,意思是消除各種聲音的汙濁而使之清朗。笛子直節而有制,(表示正直有規矩);其心虛而能通,(象徵君子虛心但是通達)。
竹製直吹的樂器
因為簫身空洞無底,又名洞簫,可以舒暢各種壅滯的聲音,故簫為眾音之祖。
古樂器名,描金鳳做裝飾,有十六管,管有底。又稱排簫,由於竹管排列起來樣子像鳳翼,故稱「鳳簫」。
管攝眾音,而使之齊一也。截取竹管或硬木,挖八孔,上插簧哨。豎直而吹,聲音最為宏亮。
*金、石製樂器
古樂器名,青銅鑄成,以音階次序排列,懸掛在一起來奏樂。每音開始,敲一次。
古樂器名,壁石製、共十六枚,依大小厚薄不同,而發出不同音階,演奏時,分上下兩層懸掛。每音結束,敲一次。故曰:「樂始於鐘,止於磬。」
*革、木製樂器
方形的漆桶,外三面畫山的圖形;朝東的一面畫水,水穿過一個大圓洞,象徵太陽浮於海上。以木製的「止椎」連底撞之,做為樂章與音樂的開始。
形狀似虎,以木雕製,背上有齟齬二十七個,在樂章結束時,以竹製的籈先敲擊敔首三下,再刷敔背三次。
革類樂器,下有長柄,鼓的兩側有朱紅色繩槌,繩端繫木丸,搖動手柄,兩耳槌甩擊鼓面發音。樂章結束前,在擊編磬與特磬之後,鼗鼓一搖。
革類樂器,腹中裝有米糠,演奏時要稍用力,故名。
與搏鼓均為兩面鼓,合稱搏拊,但拊鼓腹中無填充物,是釋奠禮時所使用最小的鼓,演奏時輕拍即可發聲,聲音柔和,以撫拍方式演奏,祭典時用在樂章尾聲,與鼗鼓同時演奏。
*翟、籥
翟為長一尺四寸之木柄,上刻金色龍首,用雉尾三根插龍口,象徵外在合於禮儀的容貌;籥的形狀如笛,朱紅色,長一尺二寸,象徵聲音與和諧。佾舞時,佾生左手橫拿籥在內,右手直拿翟在外。